

對貧困者布施, 對無知者幫助他明白事理
此二種動機心態是什麼呢? 所謂良善動機心態者是一種利他的想法,要幫助其他具艱難困苦的眾生之想法。 例如想要對貧困者佈施, 想幫助無知者令其明白事理。 所謂惡劣的動機心態是指一種欲傷害他人的想法。 為了自身利益而去傷害其他眾生, 例如欲偷盜和愚弄欺騙他人,從而自己獲得利益的想法。 總之,首先要明白動機心態, 這點非常重要。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第八課:自身仍陷生死獄
自身仍陷生死獄,世間神等誰能救,故於依止不虛者,皈依三寶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第七偈。這一偈中的重點是講皈依寶,為何皈依以及皈依的方法。 皈依寶的寶是指「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我們皈依三寶是因為三寶有能力把我們從輪迴的無盡痛苦中救度出來,指引我們心的方向。皈依三寶可以令我們從輪迴的恐懼中解脫,三寶具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是我們皈依的對境。 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也是根據有否皈依來區分的,皈依三寶的人稱為佛教徒。 什麼是佛呢?佛就是已經祛除了一切的過失、過患,並且具備了一切的功德,我們稱之為佛陀。佛陀已經祛除了一切過失、過患,具備了一切功德,也已經出離了輪迴和解脫了一切痛苦恐懼,所以他有能力救度我們。 那麼,如何能夠祛除一切的過患,得到一切的功德呢?要依靠正法,這就是法寶。僧寶就是教導我們正法,指導我們正確取捨的善知識。僧伽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凡夫僧伽;一種是聖者僧伽。凡夫僧伽就是還處於凡夫狀態的僧伽,聖者僧伽就是已經超越了凡夫狀態的僧伽。凡夫僧伽就是指如法修持正法的男女凡夫僧人,指示我們入正道修正法的上師和善知識。也是上一偈中我們提到的善


四座上師相應法
問:請問怎樣才可參加2018年四座上師相應法? 寶瓶氣是左右 2 脈吸入後回引到肚臍下方還是上方? 不太明白。四句偈的第三句 「波釀巴威央堅努巴吽」是拙火,還是第二句 「歐瑟傑貝多噶哇啖」是拙火呢? 答:參加明年一連三天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最重要是實修,同學只需達到以下其中一種的標準及承諾修持四座上師相應便可參加。但若只是想上堂而不實修的話,就不合資格了。 參加標準及詳情如下,亦會在網站中再公布: 曾參加 法王噶瑪巴 於第三十四屆噶舉祈願法會 <勝樂金剛大灌頂>和《四座上師相應法》開示暨口傳 曾参加確戒指仁波切的 2017年四座上師課程並得到口傳 現正修習四加行同學並在上課前完成第一階 - 寶瓶氣是臍的上面,心臟的下面,呼出氣時,肚子會有點凹進去; 吸氣時肚子會脹起。 - 第三句的意思是在肚子內滿氣,氣在你肚子內好好整理吸氣。 - 第四句的意思是吐氣,這裏面沒有講到拙火


第七課:依彼若令惡漸盡
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學習第七偈「依彼若令惡漸盡,功德猶如初月增,則較自身尤愛重,依善知識佛子行。」 我們此生最為珍愛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但是比起珍愛自己身體來說,應該更珍惜善友。上一偈中講到要遠離惡友,遠離惡友之後要依靠善友。 如何選擇善友呢?首先需要了解何為善友?要根據見地和行為來選擇善友,見地上要選擇相信因果業力、三寶以及輪迴的朋友,行為上要選擇在身、語、意上不放縱、不懈怠、不懶惰、不做無意義行為的朋友。 依止善知識是菩薩的修持,但對尚且還是凡夫的我們來說,在見地上、行為上具備以上條件的朋友,我們稱之為善友。如同上一偈中我們所了解的惡友的含義,那麼善友就正好是惡友的反義。在避免了惡友而選擇依靠善友之後會有什麼好處呢? 此偈中第一句「依彼若令惡漸盡」中講到,依靠善友可以減少煩惱和惡業。因此,這一句的重點是說善友會令煩惱減少,而惡友會令煩惱增加。依靠善友減少煩惱之後會令功德增長「功德猶如初月增」,是說如同月初的新月到月中的滿月一樣的變化,我們的功德也這樣的增長。因此,如偈文中所述要「依善


第六課:伴彼若使三毒長
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第5偈「伴彼若使三毒長,並壞聞思修作業,能轉慈悲令喪失,遠惡友是佛子行。」此偈中提到要遠離惡友,我們在修行佛法時應該遠離惡友,這同樣也是菩薩的修持。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惡友,並且要了解遠離惡友的原因。朋友通常是指與我們相伴的人,那惡友是什麼呢?惡是指不好的行為和想法,但更危險的是不好的見地,有著不好的見地的朋友稱為惡友,我們應當遠離。 作為凡夫的我們都會有各種各樣不好的想法和見地,也就是說我們內在的惡的想法和見地就是我們的惡友,我們應當避免和遠離。什麼是惡的見地呢?例如:不相信三寶,不相信因果業力,不相信輪迴等等,有這樣的想法的人我們稱之為惡友。有些人雖然也相信因果業力,相信三寶,相信輪迴,甚至有些也是皈依了的居士,但是在行為上仍然會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賭博、酗酒、殺生等等這些惡的行為,有這些行為的朋友我們也稱為惡友。所以惡友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見地上的、思想上的;另一種是行為上的。這兩種類型的惡友我們都應該遠離。在行為上的惡與見地上的惡兩者之中,更為嚴重的


第五課:常伴親友還離別
每天我們都應該思維自己在這一天當中造了什麼業,這種思維要跟自己的心聯結在一起,這樣就是實修了。要往內觀照自己心,要問自己做了什麼?要避免什麼?要捨棄什麼?不要只做表面功夫。 捨棄的重點是要捨棄、斷除自己的貪執,這樣就可以得到身、口、意的安樂,這也是菩薩的修持。


兩種動機心態
首先,我們要明白到我等現在已得到的人類身體是非常珍貴重要的。 我們可利用這人身去成辦任何事情。 而箇中動機心態卻非常重要。 有兩種心態; 一是良善的動機心態,另一是惡劣的動機心態。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第四課:遠惡境故惑漸減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佛子行的第三偈「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在第二偈中我們講到要「離家鄉」,也就是說要遠離令我們產生貪嗔癡的對境和執著的地方。那麼,在「離家鄉」之後應該怎麼做呢?應該要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 一般來說靜處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心的靜處,一種是外在的靜處。為什麼要依靠靜處呢?因為通常我們在白天和夜晚都會產生很多的散亂,白天我們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會有很多的事情令我們的心不能平靜,為了讓心能夠平靜下來,我們要依靠靜處,要遠離違緣和各種各樣的障礙,這樣才能夠讓心不散亂。夜晚的時候則要避免其它眾生(包括動物、非人等等)對我們造成傷害以及各種違緣和障礙。在這一句中的「遠惡境」就是指要離開不好的、令我們散亂的環境,這樣在修法以及禪修時就可以避免違緣和障礙,令修法和禪修能夠順利進行。 另外,在現在這個時代中,大部分地方都是白天到處都很熱鬧,晚上依然車水馬龍,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很容易引發各種煩惱,所以要遠離不好的環境。 第二句中的「離散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