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證量者的經驗傳授
佛法導師中,如果是屬於狡詐者的捏造指導,大貪者的堆砌指導,佛經說這等是應捨棄的,故當捨棄。 佛法指導正確方法有分; 班智達的執文字講解,大法師的總略講解,大禪師的直指,和具證量者的經驗傳授。 四者之中以最後者對自相續最能饒益。 近代新學人欲求在法上有真實成就, 但礙於多種外緣,致令身語像無時安閒,由此推度,實不如昔日修行人般精進勤奮,此乃時節因緣,似乎無可奈何。 因此,需要一直接能成熟自相續的正法,簡易而利于証悟為要。 故此,能向具經驗之實修者前求得法門者,實是一名進入清浄無誤道路之具福士夫。 當仔細深思如此因由而依止善知識上師,切 莫不明所以人云亦云般跟著行住,自相續不能成就任何利益,當深思。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一位與自己有宿世福緣的善知識上師
依止善知識或根本上師的方法; 一般來說,會存在多位善知識上師,但需要值遇一位與自己有宿世福緣的善知識上師,縱使他沒有什麼身份地位名氣權勢亦可。 主要是和你有善妙宿緣,能傳授符合你本人意趣素質的修行口訣。 當依止如是上師而不必計較其名聲大小。 總之,需要依止一位具能力傳授能成熟自心口訣的上師,是為重要。 明白這點乃是初始時是歧途或正路之關鍵,當慎思。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第十七課: 我以如子愛護人
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第十六偈「我以如子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 」
在這一偈中首先我們要先了解「倍悲憫」的對象是誰。 一般來說我們對自己的親友都會有悲憫心,但在這裡我們講的不是對自己的親友,而是對其他人要更加悲憫。 偈中講到「我以如子愛護人」,雖然他不是我自己的孩子,但我一直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孩子般地愛護和照顧。
「彼若視我如寇仇」即便是他恩將仇報,視我為仇敵,我也應該愛護他。 「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是比喻說猶如自己孩子得了重病,母親會更加憐憫和特別照顧這個重病孩子。
在這一偈中最主要的意思是講當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痛苦的時候應該怎麼樣去忍耐。 打一個比方: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們去學校上課,雖然不想學習,覺得學習很難,但還是要忍耐,要堅持去學習,只有忍耐和堅持下來才能夠成功,如果不能忍耐的話那肯定是成功不了的,所以忍耐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從小到大都會經歷很多的困難和辛苦的情況,我們也都是接受和忍耐了這些情況才慢慢成長


依止一位具格善知識或根本上師
首先不單只為暫時的相似安樂,而是要得到究竟的真正安樂,以此無誤目標而作立誓。 然後必需要求得能達成此目標的善妙法門或深奧法門。 而能否得到如此善妙法門乃是觀待善知識,因此必需依止一位具格善知識或根本上師。 根本上師的性質,簡略而言,是具有證量,自相續得解脫且具以慈悲心教化他眾之能力。 應當依止如是優越殊勝之上師是為重要。 因此最先要依止一位具格上師為是。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第十六課: 縱人于眾集會中
縱人于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今天講第十五偈。 根本頌:「縱人于眾集會中,攻吾隱私出惡言,于彼還生益友想,倍恭敬是佛子行。 」 這裡講的「恭敬」,恭敬的對象是講粗惡語或揭露你的惡行和過失的人。 比如根本頌裡面「縱人于眾集會中」,就是說在聚集了很多人的會場中,有人當眾揭發我們的惡行過失,例如說出了我們是小偷是強盜等等,而且用粗暴的字眼來講說,對些人我們應該要尊敬。 我們要把他當成「益友」,就是良友,善知識。 最重要的是當我們被侮辱詆毀時要修忍辱,不止修忍辱,我們還要恭敬頂禮他,這才是佛子行。 一般來說我們恭敬的對象是我們的父母,三寶或我們的根本上師這些有功德的人,但佛子行裡面我們所要恭敬的對象不一樣:是揭發和指出我們過失的人。 我們凡夫很難對這樣的人產生恭敬,菩薩是聖者,自然而然都懷著菩提心,遇到被侮辱等惡緣時候,是增上他們菩提心的無上方便法門,所以他們能恭敬這樣的人。 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我們很難認識自己的缺點錯誤,就算能認識也斷除不了,當有人當眾指出我們惡行過失時,馬上便會惱羞成怒懷恨在心,身口意便隨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佛陀釋迦能仁親口宣説: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正如如上佛語開示,主要者是自心,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更為重要,而對能利益到心之要點的正確法門關注最是重要。 一般來說,能成辦暫時與究竟利樂和滿願的方便法門種類甚多,但必需要一能夠成熟自心如甘露般的法門,理解此點至為重要。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


深廣法門無法成為近代人的所行境
如是在止息或離開(苦藴)的方便正道上勤勉力行,要知道這樣的行持,對那些欲求安樂的眾生來說是重要關鍵。 一般來說,那些住在佛教內廣大且深奧的無邊法門上的信眾大都是一般凡夫,這些深廣法門就變得好像無法成為近代人的所行境。 因此需要一些符合各人意趣的方便法門和正法,易於行持且具效益,必需要這如甘露般的正法,是為重要。 以上由噶瑪列些林佛學院校長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