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十一課:為度無邊有情故


無始以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是佛子行第十一偈。 根本頌裡面「無始以來憫我者,母等若苦我何樂,為度無邊有情故,發菩提心佛子行。」 這裡面提到發菩提心,首先要了解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呢? 希望自己離苦得樂,這個想法每個人都有,但是希望其他無邊眾生離苦得樂的想法卻不是每人都有。希望其他無邊的眾生離苦得樂就是發菩提心。為什麼要無邊的眾生離苦得樂呢? 自己個人離苦得樂不可以嗎? 根本頌裡面「無始以來憫我者」,我們的生命不止這一世,我們的母親也不止就這一世的母親,每一世出生時我們都有一位母親。思維她們是如何慈愛和照顧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做過我們的母親,沒有一個眾生沒有做過我們的母親的。如果我們自己離苦得樂,而母親們還在受苦還未得樂,我們這種快樂是沒有用的。這就是「母等若苦我何樂」。 發菩提心就是走大士夫的道路。前幾次我們講到小士夫,中士夫和大士夫的發心。小士夫那部分我們講到,難以忍受的痛苦由惡業而來,是我們的惡報。想要求得人天福報是小士夫的發心。中士夫我們講到三有或者三界的快樂猶如草尖的露水,我們不是要尋求短暫的快樂,而是要獲得究竟的解脫,這是中士夫的發心。為令無邊如母眾生離苦得樂,我要如法修持,這樣發菩提心就是大士夫的發心。我們由發心的大小來區分小士夫,中士夫和大士夫的。 我們講佛子行,是指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真正的快樂,要想得到快樂先要具備善良的心,然後有慈悲心,再發起菩提心。有菩提心的人我們叫他「菩薩」,或者「佛」。凡夫有善心也有惡心;如果善心多,惡心就少,反之亦然。凡夫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培養善心。自利的心每個人都有,還要有利他的心,這就是我們講的善心。惡心就是想要害别人的心,主要是由嗔恨和懷恨等煩惱造作而升起的心。還有些人沒有惡心,也沒有利他的心,凡夫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善良的心就是盡量要幫助他人的心,如果沒辦法幫助他人,也不要去害人。我們對他人有善心沒有惡心的時候,我們就具備了慈悲心。 我們要了解慈悲心的定義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只是從字面來理解「慈悲心」是不夠的。慈心是願眾生具備安樂和安樂的因,只有自己個人安樂是不夠的,想要一切眾生具有安樂和安樂的因是「慈心」。「悲心」就是希望所有的眾生遠離痛苦和痛苦的因。 總而言之,慈心和悲心就是想要得到快樂,遠離痛苦,我們有了慈心和悲心,才能具有菩提心。慈心與悲心不只是為了自己,對境是其他所有的有情眾生。為所有的眾生生起這種心,就是菩提心。希望無量的眾生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是一個很大的發心。動物也希望自己得到快樂。 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的恩德非常大。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裡,母親要忍受很大的痛苦。出生時為我們哺乳;三,四歲的時候噓寒問暖,極為疼愛;五六歲的時候我們可以吃飯了,母親也是百般呵護,一直照顧我們長大,至今我們尚能生存,講話做事等等,都是依靠母親恩德而來,我們應當銘記母親的大恩大德。母親在受苦的時候,我們想要讓她們離苦的話,就要找到痛苦的原因是什麼。今生的母親對我們照顧的很好,我們希望她們離苦得樂,好好照顧她,就是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我們依靠母親才能出生,所有的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是一樣的。要對無量的母親有慈悲心。一心一意的行持這種慈悲心叫「佛子行」。 要了解為什麼要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原因是此生的母親對我們這麼大的恩德,無始以來所有的母親也是一樣的,希望她們都離苦得樂,這樣發心,如法修行就是「佛子行」。 我們想要快樂,就要有大士夫的發心,有了大士夫的心就是有了慈悲心。有知識的人有了菩提心就能幫助很多人;地位高的人如果有慈悲心或菩提心也會利益到很多人。不止是修行人要有慈悲心,世間的人想要得到福報受用,也需要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叫「大士夫」,才能幫助到很多眾生,才是菩提心。發菩提心非常重要,是為了所有眾生和平安樂而修持,就是「佛子行」,是菩薩的修持。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