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二十三課:​ 諸所顯現唯自心


湼香是確戒仁波切的故鄉

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于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二十二偈「諸所顯現唯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知已當于二取相,不著意是佛子行。 」在這裡講到「不著意」,「著意」就是執取、執著的意思,所以對任何的好的壞的情況都應該「不著意」不執著。

但是並不是說像喝酒喝醉了以後大腦一片空白的那種無思想的狀態。

我們應該怎麼理解「不著意」呢? 在這裡我們要「不著意」的是二元的特性,也就是「二取」,是指「能、所」的特性。

「所者」是指外在接觸到的「五塵」(色聲香味觸)。 「能者」就是內在的接觸,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五識」,但產生五識是需要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的助緣。 五識的對境是五塵,而五根與五塵各各對應。

例如眼根對應色和形狀產生眼識,耳根對應聲音產生耳識,鼻根對應香產生鼻識,舌根對應味道產生舌識,身根對應觸產生身識。 「能者、所者」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有能者才會有所者,而(能所的生起)是需要依靠助緣的,比如我們因為有眼根助緣才會出現眼識,還要有「心」。

如上所述,眼根見色需要助緣,耳根聽聲也需要助緣,如此類推。 偈中說到「諸所顯現唯自心」就是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的美醜,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悅耳與否,鼻子所聞到的香或臭,舌頭所嘗到的味道好惡,以及身體所感受到的粗柔等觸都是由我們的心產生和顯現的。 那麼,心是什麼? 之前已經有很多成就者觀察過,心是非常微細的,講到心的時候都要依靠見地,在偈中講到「心體本離戲論邊」,就是說心的本性是離開有和無兩邊戲論的,遠離造作的。

有些人認為心是有的,就執著于有邊,另一些人認為心是沒有的就執著于無邊,我們應當遠離這樣的戲論。 雖然本性是遠離造作的,但是在遇到緣的時候也會產生相應的顯像,如果沒有遇到緣就不會有相應的顯像。 有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會把痛苦當成快樂,把無常當做恒常。 所以在這裡所提到的能者、所者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因為若不具緣,能者內識和所者外境二者都不能成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就應該要「不著意」,也就是不要執取、執著,這也是菩薩的修持。 今天講到的關於見地的知識是比較深奧的。

還是凡夫的我們要做到「不著意」是有點困難的,「著意」就是我們太多分別意念,因為我們的心會有想要的,不想要的,凡夫除了在深沉睡眠之外,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分別這個好,我想要,這個不好,我不想要。 若誤解「不著意」的真實意義也會是很危險的。 「不著意」不是說不需要慈悲善良了,不去思考分辨善、惡了,並不是讓我們去「不著意」例如殺生偷盜等等惡行或是傷害別人的想法。 也不是說「不著意」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沒有因果業力,不是這樣的。

「著意」就是追隨自己喜惡而行,例如覺得這個好,為了追求得到致令身心疲憊,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們有能執的心,當遇到所執對境和助緣,加上意分別念,便產生對境優劣的感覺。 「不著意」就是不聽從自己的分別妄念,不追隨自己的分別喜惡而妄行。 之所以「不著意」,其重點是因為所謂的好壞和悅意與否,都是自己分別心產生出來的。 其實對境本身並無好壞,但是因為「能者」(內在的心)會有喜歡與不喜歡的分別,所以產生了對境好壞的差異。

我們所「著意」(執取)的一般來說都是財富、地位、學問等等,遇到了好的緣才會成功,但是遇到不好的緣便不能成就,而當中以遇到不好的緣者居多。 這些「能者」、「所者」都是由心而產生的,但心的本質是離戲論的,不存在這個好那個不好的分別想法。

在這一偈頌中的重點是在於見地,不管是世間方面,還是出世間方面,見地都是非常重要的。 身口意一併依靠著正確見地來做事情才會成功,雖然目前對大家來說見地這方面是比較深奧的,但我們會慢慢的學習這方面的內容,「不著意」的修持也是菩薩的修持。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