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五課:常伴親友還離別


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舍去, 捨現世心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繼續學習第四偈「常伴親友還離別,勤聚財物終棄捐,識客且遺身舍去,捨現世心佛子行。」在這一偈中講到捨棄此生是非常重要的。「此生」是指從出生到死的這個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降服敵人,保護親友等等。

為什麼說很難捨棄此生?因為我們對此生有很多的貪著,並且我們被這些貪著所控制著,所以很難捨棄此生。首先我們必須了解「捨棄此生」是什麼意思。講到「捨棄此生」有很多人會因為無法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痛苦而想要捨棄此生,也就是自殺,這種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這完全不是捨棄此生的真正意義。

為什麼無法捨棄此生?因為我們貪著於我們的財產、容貌、名聲等等,而且是很強烈的貪執,這些貪執令我們的心無法平靜和放鬆。那麼,為什麼要捨棄此生?答案是「無常」。應該如何修持「無常」呢?

「常伴親友還離別」雖然我們跟父母、親朋好友常在一起,但當違緣發生的時候也都會各自分離的。跟親朋好友分離時會非常的難過、痛苦、傷心,在這樣的時候我們的心也是很難平靜的,所以我們應該修持「無常」。相聚就一定會分離,跟父母也好,朋友也好,有一天總是要面對分離的,「無常」就是無有恒常。如果不懂得無常的道理,那麼我們的心就無法平靜,比如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年輕男女朋友談戀愛都是很快相愛,很快分手,那麼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覺得非常的傷心痛苦,這就是因為不了解無常的道理。「常伴親友還離別」就是說我們跟親朋好友相聚一起也是總有一天要分離的。

「勤聚財物終棄捐」我們會為了累積財富很努力的工作,對財物也是非常的貪執,有貪執就會有痛苦「終棄捐」是說我們努力累積的財富在我們死的時候也是絲毫不能帶走的,所以我們應該捨棄此生,有生就必定有死,所以應該經常觀修無常,好好的思維、修持無常之後就可以慢慢的做到捨棄此生了。

另外讓我們不能捨棄此生的原因還有我們對自己身體的執著,比起外在的財物來說,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強烈的執著和貪愛。其實我們的神識就如同旅客,我們的身體就如同旅館,總有一天旅客要離開旅館的,在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識是一定要分離的,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我們的身、口、意造了很多的惡業,這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任何益處的,所以應該捨棄此生。以上是捨棄此生的三個原因,大家應該了解並且好好思維,捨棄此生既能夠獲得心靈上的平靜,也是菩薩的修持。

對大部分人來說,生命就是從出生到死亡,很難會想到來世,也會很疑惑到底有沒有來世?對於佛教徒來說我們是承認有來世的和因果的。此生就是來世的「因」,「業」就是聯結的紐帶,善業得善果,惡業得惡果,所以此生即為來世因。現在我們大家都還是凡夫,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事業、財富等),所以很難捨棄此生,這就造成了輪迴的因,如果能夠捨棄此生,那麼就能夠停止輪迴的因。

每天我們都應該思維自己在這一天當中造了什麼業,這種思維要跟自己的心聯結在一起,這樣就是實修了。要往內觀照自己心,要問自己做了什麼?要避免什麼?要捨棄什麼?不要只做表面功夫。 捨棄的重點是要捨棄、斷除自己的貪執,這樣就可以得到身、口、意的安樂,這也是菩薩的修持。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al, the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Buddhist Organization) integrates Dharma into life. We privides basic Buddhist studies, and courses focu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research projects.

香港噶瑪列些林佛學會跟隨校長的指引,把正法融入生活,主辦基礎佛學,及以人類身心靈健康為主的課程,科硏項目等。

聯絡我們
Contacts

852 - 6426 6641

leksheylinghk@gmail.com

訂閱校長資訊
Stay Connected with Choje Rinpoche

© 2023 by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Created by Le Petit Princ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