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長教室

第四課:遠惡境故惑漸減

  • 第四講
  • 2017年9月1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講佛子行的第三偈「遠惡境故惑漸減,離散亂故善自增,心澄於法起定見,依靜處是佛子行。」在第二偈中我們講到要「離家鄉」,也就是說要遠離令我們產生貪嗔癡的對境和執著的地方。那麼,在「離家鄉」之後應該怎麼做呢?應該要選擇一個清靜的地方。

一般來說靜處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心的靜處,一種是外在的靜處。為什麼要依靠靜處呢?因為通常我們在白天和夜晚都會產生很多的散亂,白天我們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會有很多的事情令我們的心不能平靜,為了讓心能夠平靜下來,我們要依靠靜處,要遠離違緣和各種各樣的障礙,這樣才能夠讓心不散亂。夜晚的時候則要避免其它眾生(包括動物、非人等等)對我們造成傷害以及各種違緣和障礙。在這一句中的「遠惡境」就是指要離開不好的、令我們散亂的環境,這樣在修法以及禪修時就可以避免違緣和障礙,令修法和禪修能夠順利進行。

另外,在現在這個時代中,大部分地方都是白天到處都很熱鬧,晚上依然車水馬龍,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中就很容易引發各種煩惱,所以要遠離不好的環境。 第二句中的「離散亂」中的「散亂」是指要斷離外在的散亂,(就是白天與夜晚的種種散亂),和內在的散亂。那麼,什麼是內在的散亂呢?內在的散亂是指身、語、意的散亂。我們的身要做有意義的行為,沒有意義的行為就是散亂;我們的語要說有意義的話語,沒有意義的話語就是散亂;我們的意要持有正念,做有意義的思維,沒有正念的無意義的思維就是散亂。所以如果我們遠離了身、語、意的散亂,那麼也就是我們的內在歸於了靜處,善念也就會自然而然的增上了。 我們斷除了內、外的散亂之後,心會變得很清靜,「心澄」就是指心變得乾淨,沒有煩惱,那麼從清靜的心才會升起對佛法的定見。

最後一句「依靜處是佛子行」,是指我們要依靠靜處才能好好的修持佛法。對於現代人來說外在的靜處很難獲得,好像說到靜處大家就會想到要去到森林裡面才會有靜處,我們很難做到真正去到森林裡面去修持。那麼內在的靜處我們應該知道在每天的生活中如何去修持:我們的身應該要做到不殺生並且盡量去放生,我們的語應該做到不妄語,不說不好的話,我們的意應該做到不升起傷害眾生的心,這樣去行持就是讓我們的身、語、意歸於靜處,自然而然我們的心就升起善念並安住於善念。所以「靜處」的真正意義就是我們應該令自己的身、語、意不造惡業,盡力去行持善業。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Follow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al, the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Buddhist Organization) integrates Dharma into life. We privides basic Buddhist studies, and courses focu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research projects.

香港噶瑪列些林佛學會跟隨校長的指引,把正法融入生活,主辦基礎佛學,及以人類身心靈健康為主的課程,科硏項目等。

聯絡我們
Contacts

852 - 6426 6641

leksheylinghk@gmail.com

訂閱校長資訊
Stay Connected with Choje Rinpoche

© 2023 by Hong Kong Karma Leksheyling.  Created by Le Petit Prince

bottom of page